好醫師新聞網 - 一個刀分兩次開 肥醫院瘦健保苦病人

2016-05-31 20:13:55

好醫師新聞網專案中心/採訪報導

健保給付制度造就了台灣傲視全球的醫療保障,但是在保險給付年年檢討的狀況,健保支出卻也年年增加,這其中除了老齡化社會因素之外,過度醫療問題,也是造就健保成為龐大市場和商業機制的主要原因。部份醫院為了創造業績,明明一檯刀可以解決的,就要分次開,向健保申請兩次給付,肥了醫院但是瘦了健保,連帶的也讓病人多受一次苦,嚴重違背醫師誓言,更助長了「醫療向錢看」的不良風氣。

相信嗎?在國內可算首屈一指的某大型教學醫院,曾經有過一個病患在心臟手術後,因為不明出血問題,連動了超過十次的手術,仍舊沒有找出原因;也有一家同樣是教學醫院,對某患者所書寫的病歷,竟然連續一個月,除了日期和時間不同之外,天天的病歷都一樣,就連標點符號也沒有改半個字,就向健保局申請給付。

根據健保局的最新資料顯示,民國105的健保給付預算,總計超過6000億台幣。這麼龐大的預算,都由國內的大小醫療機構來申請,小診所只能看小病,一樣的感冒在小診所的給付和教學醫院的給付額度是相差頗大。而在國內民眾的認知裡,不論大病小病,能夠上大醫院的,絕不會到小診所去,寧願多付掛號費,也覺得大醫院較有保障。

據了解,大醫院近來受到健保給付限制的狀況也越來越多,為了爭取最大利潤,醫院除了力推自費療程之外,同時也針對健保給付想方設法的為自己謀福利,有些的確是醫療所需,但是這其中也隱含著露鍍醫療的疑慮。

例如針對同一腔體的手術,在腹腔疾患裡,可能會出現膽結石合併腎結石的狀況,明明一次手術可以一起處理這兩項結石,但是卻有醫院就分兩檯刀來開。如果第一刀下去,先做膽結石,做完後第二刀再做腎結石,這中間顯示出的問題,不是院方一開始檢查不週就是刻意讓肝膽腸胃科醫師和腎臟科醫師雨露均沾。

再者,也有心臟病的患者合併肋膜腫瘤的發生,心臟外科醫師來動一次刀,縫合後再由腫瘤科醫師再動一次刀。而事實上那項心臟手術,可能就必須經過肋膜腔,心臟科是可以「順手」處理肋膜腔腫瘤的。

又或者是明明已經先用內視鏡摘取膽囊,隔不到兩天又開腹切除胰臟。同一個腹腔的範圍,而且都是屬於肝膽胰範疇的,卻先做小的再做大的,不論是用內視鏡或是傳統手術,該手術是可以一次性的解決才對。

然而過度醫療與適當醫療之間往住界限模糊,例如短期內在同一腔體執行兩次手術會產生過度醫療的疑慮,但也並非每一項狀況都是如此,例如車禍或是外傷所導致的鎖骨或肋骨骨折合併的心臟出血,這就是兩個不同領域的科別的專長,在這種狀況下,一定是先處理優先必須處理的心臟出血問題,其後再視病人狀況處理鎖骨或肋骨骨折。

只是所謂的過度醫療行為,在認定上涉及高度專業,例如單純的氣胸問題;氣胸是由於肺臟破裂所造成,其原因很多,有外傷有內傷。只是在氣胸的治療上,就分為外科和內科,保守與積極兩種不同派別。積極的做法認為氣胸就是要開刀,因為氣胸輕則咳嗽不止,重則可能有致命危險,開刀可以幫助病患早日復原;但是保守派的就認為,第一次的氣胸只有百分之30會有第二次的發生,第二次的氣胸會有70%的比例會有第三次的發生。首次氣胸不必然一定要開刀治療。

健保給付氣胸的開刀全療程費用大約在3到4萬點左右,如果不開刀,病患會多五到七天的住院天數,兩者相比,後者可以讓健保省下超過1萬點(每個給付點數換算金額大約是台幣1元)。然氣胸是具有危險的疾病,第—次發作自有其適應癥,所以這種疾病手術,自然並非過度醫療,而為適當醫療,然而其它疾病究竟適當與否,—般還是要依患者的醫療狀況而定,而不是單看醫師個人喜好甚至荷包打算才是好的醫療。

 過度醫療的現象每年都會吃掉許多健保預算,肥了醫院和醫師,但是瘦了健保荷包也苦了病患。在強調醫療資訊對等的前題下,民眾與醫師的地位應該是相等的,對於醫師所採取的治療,有權提問更有權要求詳細的說明和解釋,畢竟躺在手術檯上的是病患自己,每動一次刀就是一次感染的風險,相信絕大多數的醫師都會站在病人的立場採取最適當的醫療措施,但事實上也的確有極少部份的院所和個人,覬覦龐大預算而走了旁門左道,讓過度醫療所造成的浪費,形成健保財務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