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先天性心臟病可免開刀

2016-03-23 17:22:30

先天性心臟病免開刀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心肺科吳俊仁教授所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先天性心臟病是嬰幼兒常見之先天性異常,發生率約千分之八,若以台灣每年有十八萬新生兒出生,全國約有一千四百位先天性心臟病兒。其中以心室中隔缺損,心房中隔缺損及開放性動脈導管及肺動脈瓣狹窄佔60%以上。大部分都可以在心導管室內心血管攝影,確定疾病解剖位置及大小,利用特殊的導管將高科技的特殊形狀金屬設計品,在小兒心臟專科醫師之特定技術將此金屬設計品送到缺損處將其關閉。倘若是肺動脈瓣,就是以氣球導管將狹窄瓣膜利用壓力撐開治療即可。

吳俊仁教授指出,有一位小朋友在五歲時發病,因走路時常呼吸急促,爬一層樓梯至二樓小兒科就診時就嘴唇發紺,呼吸困難,問診時知道-最近活動時呼吸非常困難,聽診時有連續心雜音,所以知道,她有先天性心臟病。心電圖及胸部X光都顯示心臟擴大,肺血管充血,彩色心臟超音波在肺功能有不正常血流,證實她有開放性動脈導管。經心臟導管檢查發現肺動脈氧氣濃度及肺壓力也都增加,主動脈血管攝影發現她在主動脈及左肺動脈間有條5mm動脈管,引起主動脈有大量血流經此不正常的動脈管流往肺部,所以我們就在心導管室以介入性、不用開刀之方法選擇適當的阻塞器,將此不正常動脈管完全關閉。經以此方式治療後,病人症狀立即獲得改善,隔天即高高興興出院,往後僅由門診追蹤治療。

吳俊仁教授說,以往這些病人都需要開心手術來治療,以最常見的心室中隔缺損來說,左右心室間因有中隔未關閉,左心室血液經由中隔缺損流往右心室到肺動脈,引起呼吸次數增加,心跳加快,食慾減低,病兒發育瘦小,心臟衰竭及容易呼吸道感染,甚至肺炎而住院之情形。而心房中隔缺損是左右心房間之中隔沒閉合,開放性動脈導管即是胎兒期主動脈及肺動脈間之動脈導管未關閉。這三種先天性心臟病雖然發生異常地方不一樣,但是都是左心血液流往右心,增加肺部血液,有症狀者,傳統方法都是經全身麻醉開刀矯正。

吳俊仁教授強調,近十年來,除了彩色超音波、電腦斷層等診斷學之進步發展,所有先天性心臟病都能正確診斷外,在治療上也有突破的介入性心導管治療,也就是說,對於心房中隔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及肌肉型心室中隔缺損,大部分都可以在心導管室內心血管攝影,確定疾病解剖位置及大小,利用特殊的導管將高科技的特殊形狀金屬設計品,在小兒心臟專科醫師之特定技術將此金屬設計品送到缺損處將其關閉。倘若是肺動脈瓣,就是以氣球導管將狹窄瓣膜利用壓力撐開治療即可。

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性治療一般在一小時內即可完成,第二天即可出院,所以此種治療方法取代大部分先天性心臟病開刀治療。好處是免除病人開刀皮肉之痛苦及恐懼感,胸部沒有開刀疤痕,且不必輸血,減少輸血感染等併發症,縮短住院時間,前後只要三天即可出院。雖然此種新科技金屬材質昂貴,最重要的是全民健保完全給付,可減少病友非常大的經濟負擔,高醫附設醫院以此方法治療十年,都得到病友滿意之成果。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

延伸閱讀

「心房中膈缺損」 一種成人才診斷的先天性心臟病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新竹報導 圖:新竹臺大分院小兒心臟科團隊於心導管室執行心導管術式。   60歲黃女士因為健康檢查發現心臟擴大,平日活動時偶爾微喘,至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心臟科門診檢查,醫師診斷為心房中膈缺損;同期亦有另一位20多歲女性成人因為心雜音與爬樓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