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改掉五個用藥壞習慣 為健康加分

2019-02-18 18:28:18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台東報導

圖:馬偕台東分院徐乃婷藥師以不同廠牌血壓藥為例,表示其實功效一樣,呼籲民眾勿重覆用藥

正確的用藥可治病,但不當用藥卻可能傷身又傷荷包。就有藥師遇到病人一次拿四五種藥來咨詢,其中竟有三種藥是同一個功效,大偕台東分院徐乃婷藥師以各種不同廠牌的降血壓藥為例表示,一般民眾分辨不出來,其實藥效都一樣。臨床上也見過不少病人因重覆用藥造成血壓及血糖過低的問題。另外,國人也有許多不當的用藥習慣,常見的像:症狀好一點就亂停抗生素、或是只要有疼痛不找原因就用止痛藥、或是吃任何藥物都要加胃藥等,這些都是吃藥的壞習慣。

國人在用藥上存在著一不良現象,看了幾次醫師之後自己就當起了醫師了,不遵從醫師指示;藥物想吃就吃、想停就停,甚至想加藥就加藥。殊不知無形中為自己的身體增加了危機!

台東馬偕徐乃婷藥師指出五個國人用藥常見的迷思,提醒民眾要有正確的用藥態度。

迷思一:吃藥當做吃補

為了避免重複用藥,浪費健保資源,健保署積極推動雲端病歷。不過,最新資料顯示,107年第1季仍有超過20萬名病人重複用藥,重複用藥總費用恐破億元。其中六成五是60歲以上老年人,且平均每人一季約多領近40天的藥品。另統計重複用藥人數前五名的藥品種類,依次為降血壓藥物(約4萬5000人)、安眠鎮靜藥物(約3萬多人)、抗血栓藥品(約2萬2000人)、降血脂藥物(約1萬9000人),以及降血糖藥物(約1萬8000人)。除了醫藥端的努力之外,也呼籲民眾注意自身健康,除主動告知醫師就診資訊外,不要任意要求開藥,也不要自行調整用藥,若家裡有剩藥也要告訴醫師。

迷思二:症狀改善,可以停抗生素

醫師開立抗生素的原因,無非是身體某些部位有細菌感染的問題,常見的情況例如:泌尿道感染、肺炎等,都需要按時使用抗生素治療將細菌殺死,才得以達到治療的目的。有時雖然自我感覺到症狀改善了,不代表細菌已經完全殺死,此時若自行停藥,則未被殺死的細菌將會再次繁衍,病況可能反覆發作,甚至演變成具有抗藥性之「超級細菌」,反而不利疾病治療。所以抗生素能否停藥,應由醫師指示,很多抗生素治療的疾病都有一定療程,按照療程使用藥物方能將疾病完全治癒,也比較不會造成抗藥性菌株的產生。

迷思三:所有的疼痛都吃止痛藥解決

疼痛幾乎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很多人會自行服用止痛藥,用來緩解頭痛、經痛,或是因運動傷害、姿勢不良引發的手腳或肩頸痠痛等不適症狀。在藥局購買的止痛藥,應遵照藥師指示及藥品說明書(仿單)使用;若正在使用其他藥品,應主動告知藥師,因藥品併用可能影響藥效或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例如:止痛藥成分常用於退燒藥或感冒藥,一起使用可能造成藥品過量的問題。另外,酒精可能會影響藥效,或增加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例如:止痛藥成分乙醯胺酚,併用酒精可能增加肝損傷的風險,而非類固醇抗發炎類止痛藥併用酒精,則可能增加腸胃副作用的風險,因此使用止痛藥期間,不應飲酒或併服含酒精飲料。另外,提醒民眾,疼痛是身體健康出現警訊的一種症狀,如果自行使用止痛藥3天以上,疼痛仍沒有緩解甚至惡化,應立即就醫以查明病因。

迷思四:吃藥一定要配胃藥才不傷胃

許多民眾求診時,總不忘告訴醫師要加胃藥,或自行到藥局購買胃藥使用;因為聽說吃西藥會傷害腸胃。這裡俗稱的胃藥(或胃乳片),正確來說就是“制酸劑”。制酸劑服用後可迅速中和胃酸,但胃酸是體內殺死細菌的第一道防線,長期服用制酸劑,胃內酸鹼值持續升高,胃酸太少,可能造成胃腸細菌過度生長。再則有些藥品的藥效會因為併用制酸劑而降低,甚至失效。部分藥品如解熱鎮痛劑、阿斯匹靈、鐵劑及部分抗生素等,服用後可能導致腸胃不適,可以在飯後服用或以其他方式來緩和腸胃不適的副作用,並非一定要服用制酸劑。

迷思五:剩藥直接丟馬桶、垃圾桶較方便

健保署106年曾委請醫院協助收集1個月病人藥品回收量,發現回收近5.8公噸的藥物,換算一年超過69公噸。而這項調查僅針對醫院,並未納入診所與藥局回收藥量,因此,實際被丟棄藥量一定更多,顯示出藥品浪費狀況非常嚴重。廢棄藥品如未妥善焚燒掩埋處理,將導致土壤污染,影響週遭農作物生長,或隨雨水沖刷,留入河川海洋,將殘留於海產生物體內,隨生物鏈再回到人體中,可以說,最終受害的不只環境,還有每個人。

 

延伸閱讀

舌頭痛到像火燒 以為舌癌竟是免疫疾病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高雄報導 圖:醫師正在診療該患者之舌部/陳建志醫師提供 一名60歲女性,自從多年前某日起,老覺得舌頭悶痛,照鏡子時,有時會發現整個舌面紅腫。每每嚐到熱燙或辛辣食物,或是柑橘類水果,整個舌頭就會像火燒一樣,持續數小時。立即服用止痛藥,並無效果,只有口含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