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心房顫動反覆中風 左心耳封堵術解決「心頭患」

2018-03-16 20:32:32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疆/花蓮報導

上圖:張誠謙醫師(左)與蔡文欽醫師(右)執行左心耳封堵心導管手術

深受心律不整之苦二十多年的方女士,今年六十七歲的她在四十五歲時初次頸動脈中風,檢查後才發現,她有心房顫動的問題,除了服用藥物控制外,為了降低中風風險,她也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未料返家休養三年後又中風。花蓮慈濟醫院近年開始致力於心房顫動的介入治療,心臟內科團隊除了引進冷凍消融儀治療心房顫動外,日前特地邀請來自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張誠謙醫師(Cheung Shing Him, Gary)指導,與心臟內科蔡文欽醫師、張懷仁醫師為病人進行「左心耳封堵心導管手術」,利用心導管手術把左心耳封阻起來,有效降低心房顫動引起中風的風險,高達九成。

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蔡文欽醫師表示,和一般人相較,心房顫動的患者中風機率約五倍,且心衰竭和死亡率也較高。以心房顫動來說,病人由於長期心臟不正常跳動,心跳忽快忽慢,心房在沒有有效的收縮下,約有九成的血塊都形成於大小如一隻手指的左心耳位置,血塊若掉落跟隨血液流入腦中,將阻塞腦血管導致腦中風。蔡文欽表示,有些心房顫動患者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根本不知道自己心臟亂放電,大部分是在中風就醫後,才被確診。

而抗凝血劑,是心房顫動藥物治療的重要環節,用來預防血栓形成,但也帶來潛藏的出血危機。蔡文欽表示,為了避免血塊形成,過去經常會讓心房顫動的患者服用抗凝血藥物,雖然藥物預防仍有一定再中風的風險,加上有部分病人面臨腦出血、腸胃道出血等問題,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往往造成臨床醫師處方上的困難。

「吃了抗凝血藥物最怕的是不小心出血,停了藥又擔心中風、心肌梗塞。」方女士說,因為長期服用抗凝血劑,若不慎撞到頭、割破皮膚,都容易血流不止,她曾經因為不小心跌倒撞到頭,三個月後才發現長期頭痛的原因,竟是顱內有大片的瘀血;有次她擅自主張停用抗凝血劑後,還引發心肌梗塞,搶救後所幸恢復良好沒有留下後遺症。

生死關頭來回走了幾趟,方女士說,尤其在二次發生頸動脈中風,嚇得她再也不敢出遠門,「沒有明天」的感覺讓她整天都很鬱悶。最後,在蔡文欽的建議下,讓她決定接受左心耳封堵心導管手術,解決心頭患,終於可以不必服藥即降低中風危險。

◎左心耳封堵手術 遠離中風危機

為了解決抗凝血問題,「左心耳封堵心導管術」對病人來說是項新選擇。蔡文欽表示,左心耳封堵心導管術約三小時,於患者大腿內側的股靜脈伸入導管,把封堵器從右心房送至左心房,進一步將封堵器植入左心耳。封堵器就像一把降落傘堵塞進左心耳入口,降落傘張開後會與心臟肌肉相連,形成自然屏障,避免血液停留阻滯於左心耳而產生血塊,就能有效降低中風機率。

心房顫動患者是腦中風、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族群。蔡文欽表示,若患者因身體因素不適合服用抗凝血藥物、或是服藥後療效不佳者,最建議進行「左心耳封堵術」;但本身已形成血栓,或是左心耳構造特殊者,則不適合施行手術。

延伸閱讀

竹科女長期久坐   椎間盤突出痠痛麻無力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新竹報導 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江忠穎醫師。 55歲的竹科女長期右腿痠痛麻,從屁股痛到腳底甚至無力,走路還一拐一拐,經過三個月的藥物保守治療仍無法改善。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江忠穎醫師,經過核磁共振,發現竹科女腰椎第五節以及薦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