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乳房硬塊放任不管 潰瀾發臭才知乳癌

2016-09-24 10:45:37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高雄報導

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自民國77年起到偏鄉進行大規模乳房篩檢,近年更整合院內癌症照護團隊進行社區衛教宣導,光是他一個人所發現的乳癌就超過2500例,近六年社區癌症篩檢團隊各項癌篩人數逾10萬人,有人因為不好意思看醫生,一直到乳房硬塊都已經潰瀾、流膿且發出惡臭才來求醫,民智不開的結果就是早期台灣乳癌患者的治癒率不高,一直到大力推廣乳癌篩檢,才逐年提高。而他也獲得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頒發健康促進貢獻個人獎。

侯明鋒是早年極少數專注在乳癌治療的外科醫師,除了推動乳癌篩檢與防治近30年,近五年來他陸續接任高醫體系下的高雄市立大同、小港醫院院長,將觸角延伸到社區癌症篩檢、高齡長照、兒童與青少年健康及原住民照顧等,提升民眾對疾病預防與健康的重視。

侯明鋒說,早期台灣女性得乳癌的人數少,但一發現就已是第三、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平均不到八成,往往就醫時,乳房潰爛、發臭,「這些四、五十歲的中年婦女是家中支柱、先生的最大後盾,卻可能沒剩下多少時間可活。」

當年外科系的同袍大多赴日學習胃腸、肝膽科,當時擔任主治醫師第一年的侯明鋒,發現台灣不管是都會區或偏遠鄉鎮,因民風保守,乳癌防治知識極度缺乏,原本走肝膽外科的他,因而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在1987年遠赴美國進修乳癌醫學,從病理、解剖、X光判讀,到臨床患者乳頭流血處理、打藥等,全不假手他人。

隔年回國後,侯明鋒積極展開乳癌防治及研究,率先發現台灣有家族性遺傳乳癌患者,具有 BRCA1 及 BRCA2的變異基因,他發表在SCI上的乳癌相關論文多達266篇,成為國內乳癌篩檢與治療的先驅。

滿腔熱血的侯明鋒回到高醫後,碰到的最大瓶頸是「根本很少人敢主動上門求診」。當時乳癌防治不普及,婦女聽到要給男醫師檢查乳房,馬上退避三舍,讓空有一身「好武功」的侯明鋒,坐了一年冷板凳,上門檢查者不到20人。

既然病患不肯到醫院檢查,侯明鋒一轉念「病人不來,我們就走出去」。他與衛生所及婦產科醫師合作,每到假日就下鄉找病患,「婦科醫師看下面、我摸上面」,一天可檢查一、兩百個患者,足跡遍及南台灣各鄉鎮,連澎湖、小琉球都不例外,透過地毯式的篩檢,幾乎每到一處都會發現二至三名乳癌病人。

侯明鋒四處鼓吹婦女應走出家門受檢,「早期正確診斷、治療」,乳癌篩檢的觀念逐漸在南部受到重視。這些在鄉鎮社區內持續進行至今的乳癌篩檢,累計已超過750場次,發現乳癌人數超過2500人。

侯明鋒出任大同醫院院長後,依據早年下鄉推動乳癌篩檢的經驗,他認為與其被動等待病人發生問題再來醫院治療,透過社區及下鄉方式,尋找符合篩檢資格的個案,更能及早抓出患者治療、省下後端治療的龐大醫療資源。近六年來,他帶領的團隊至社區進行的各項癌症篩檢人數,已超過 10 萬人。

侯明鋒去年轉任高雄小港醫院院長後,觸角又延伸至校園,推動小港區健康校園計畫,與醫院鄰近18所高國中小學簽訂健康校園守護承諾書,照護當地8360名學童及870名教職員工的健康,除建立校園諮詢專線,也展開多場校園衛教講座。

為拉近醫院與社區間的距離,侯明鋒甚至帶著衛教師和護理師到當地香火鼎盛的廟宇拜拜,創下該廟300年來首次有醫護人員前去拜拜的紀錄。雙方相談甚歡,最後醫院在廟宇內設置健康篩檢站,為廟內川流不息的老人家們做免費篩檢。

回顧20多年來在社區成功推動癌症防治及健康促進歷程,侯明鋒分享,秘訣就是「一次專心做好一件事」、「主動走出去了解病人需求」。他說,乳癌新增罹患率年年飆高,讓許多媽媽擔驚受怕,未來更要提升乳癌篩檢及治療品質,透過持續的主動關心,將正面力量傳遞給別人。

 

 

延伸閱讀

賀爾蒙抗乳癌 成功率九成以上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曾美晴/台中報導 上圖:97歲高齡朱奶奶分享抗癌經驗 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國人十大死因中,「癌症」已連續33年高居榜首,其中「乳癌」為女性罹患癌症種類之榜首,是許多女性的噩夢,在第一時間得知罹癌時,許多病患都是無法接受的,也會有許多病患因為不願手術切除而在抗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