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哺乳不補鈣 產後「倒縮」10公分

2016-06-29 06:48:33

好醫師新聞網專案中心/整理報導

母乳是嬰兒能量供給的最重要來源,不僅能增進嬰兒腦部發育、幫助鈣吸收,還可以有效抑制腸胃道中病菌滋生,降低過敏體質的發生率。然而台大醫院近來卻也收治一名經由X光看到多達8處的壓迫性脊柱體骨折、產後身高矮了10公分,確定罹患「產後骨鬆症」的年輕媽媽。醫師提醒親自哺育母乳的媽媽們要注意鈣質補充,保護自己也保護嬰兒。

台大醫院表示,院方近兩年有五位年輕母親,因多處脊柱體(龍骨)壓迫性骨折及低下的骨密度來就醫。經詢問及詳細檢查,發現是因為這些母親們原本骨骼纖細,在產後餵母奶時,母奶中的鈣元素較母親攝取的鈣元素超出太多,骨骼沒有能力應付此種流失,造成嚴重的骨鬆及骨折。尤其是骨架纖細及雙胞、多胞胎的母親更應注意。

上圖:病患(中)親自出席記者會感謝台大醫療團隊

台大醫院所發表的病例是一名今年38歲的陳姓患者,原來身高153公分、47公斤、BMI為20的她一向健康,但是自從去年9月生下第一胎後,知道母乳的好處,所以就親自哺乳。不過從在今年初開始漸有背痛、駝背、身高持續變矮。同時更因為母乳量大,嬰兒迅速長大、變重,她抱著嬰兒餵奶,身高卻漸漸矮了10公分。自今年初以來,她看過許多醫師,X光只看到多達8處的壓迫性脊柱體骨折、同位素骨掃瞄檢查看到脊柱體及肋骨的多處骨折,起初尤於在骨頭找不到癌細胞,因此被懷疑是在身體某處的原位癌的骨轉移。在求醫三個多月後,確定唯一原因是產後骨流失,其他各處都查無癌症,才以「產後骨鬆症」治療。

台大表示,婦女懷孕時,胎盤會活化維他命D,提高腸道吸收鈣元素能力。但在產後,此優勢不再存在,若以每天嬰兒吸食母乳量700毫升來估算,母乳中的鈣元素量約是200毫克,再加上母親每天從尿液中流失之100毫克,已超過母親一天腸道吸收之鈣量(約150毫克),總計每日從骨骼中約流失150毫克以上的鈣含量。這是餵母乳引起骨鬆症及骨折的基本原因。

不過院方也強調,母乳的好處已經獲全球醫界證實,類似個案發生率也只有百萬分之五的比率而已;臺灣的新生兒出生率非常低,多多鼓勵生育及餵食母乳,雖然本院發現哺餵母乳引起骨質疏鬆症的情形,但國人婦女不應因噎廢食,就此停止哺育母乳。只是因龍骨變形及身高變矮後是無法救回,因此提醒在孕期中及產後餵母乳時應多多攝食鈣元素,一旦發現有背痛或身高變矮時,應及早就醫檢查。

另外,家醫科醫師也表示,不論補充進來的是直接或間接的鈣質,仍需有轉換機制才能促成鈣質轉換成維他命D,進而幫助骨頭的密度和硬度提高,只有「重量運動」才具備轉換效能,散步、健走,對於鈣質轉換維他命D都是無效的。

而鈣質補充成效必須有兩個安件配合,第一就是腸胃道要好,補進去的鈣質才會吸收,第二旦補鈣進來後,還是要靠短時間激烈的無氧運動,尤其是重量訓練和肌肉運動,才能因為胰島素快速分泌,讓生長激素快速飆高,來產生荷爾蒙,促進鈣質轉換成能幫助骨密度和硬度的維他命D,否則補一堆鈣質進來,還是一點用處都沒有。

前榮總神經修復科醫師洛桑參加強調,預防骨質疏鬆的最好方法,第一要運動,第二要曬太陽,第三就是多吃蔬菜水東。想要挽回流失的骨質,第一要先練肌肉,第二就是顧腸道,第三就是多吃堅果類食物,這樣才能讓吸收進來的鈣質有效轉換。而所謂的運動不是半夜去跑馬拉松或騎單車、到公園散步,那些對於轉換機制完全沒有幫助,每天只要五分鐘的肌肉訓練運動就夠了,因為只有把肌肉練好了,做其他運動也更不容受傷,否則不論跑步或騎單車,肌肉不強,就會容易受傷。

延伸閱讀

健康殺手肌少症 補D良方曬太陽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圖:衛福部新營醫院家醫科侯昂廷醫師。 七十多歲的吳阿嬤最近常感到全身無力的狀況發生,走路、爬樓梯覺得很吃力、動作變得緩慢,因此來到衛福部新營醫院家醫科門診求助,經侯昂廷醫師問診後,發現患者有巴金森氏症及骨質疏鬆病史,在診間測量時發現阿嬤的體重偏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