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三現象觀察孩子是否遭被霸凌

2016-06-01 10:30:55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安親班小朋友遭到五人霸凌,園方還刻意隱瞞,讓家長知道實情後非常不捨。兒童心智科醫師教導家長,小朋友受到霸凌時,會反應在惡夢、焦慮和拒學,一旦小朋友經常出現這些狀況,家長就應有警覺。

台北慈濟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王宗熙表示,小朋友在學校被霸凌,回到家後不一定敢告訴家長,最主要除了不知家長會如何反應之外,同時也會害怕遭到報復或是更加倍受到霸凌。但是有研究發現,施暴者與受暴者是有連帶關係的,許多青少年時期出現暴力傾向的施暴者,經常都是兒童時期的受暴者,因此可以推斷出,霸凌問題一定會對人類的心理發展有所影響。

王宗熙說,小朋友受到霸凌,可能會出現在行為上反應出來,例如睡眠障礙、經常做惡夢、胃口不好、對事情焦慮,尤其是要上學的時間越接近,這種焦慮會越明顯,嚴重

的會利用各種藉口拒學,例如肚子痛、頭痛,或是故意睡過頭來不及等等。

家長對於自己小孩的情況應該平常就要多關心,一旦出現反常時才能有所警覺。可以利用晚上吃飯的時間,和孩子談談在校的師長和同學的人際關係,不要過份渲染之下,互相八卦一下都無所謂。只是很多家長和孩子的對話,通常都聚焦在功課和學業上,每次都是千篇一律的「功課寫好沒」、「老師教的懂不懂」、「上課專不專心」之類的,說完了,就無話可說,然後自顧自的滑手機、上網或看電視、做家事,對孩子在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卻混然不知。

王宗熙強調,不論是施暴者或是受暴者,心理都會有所影響;施暴者也不會是自己突發奇想的找出施暴的方法來對付同學,他可能是在生活經驗裡,就有這樣的印象,例如家庭暴力對他的影響,或是他自己就曾經是受暴者,才會產生對事情解決或情緒反應的施暴行為。

至於受暴者也一樣,有許多青少年的施暴者或是成人暴力犯罪者,行為誘因經常是在孩童時期就埋下的因子。另外在部份的成人思覺疾病例如焦慮、憂鬱症的患者身上,經常可以回逆到兒童時的霸凌因子,導致成年後的心理疾患。因此對於兒童或青少年的霸凌,絕不可等閒視之,更不能以只是小孩打鬧的心態來看待,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更必須要有這一層認識,在霸凌行為一出現時,對於加害和受害的雙方都要進行輔導,將霸凌的影響降到最低,才能避免日後產生更嚴重的反應。

延伸閱讀

憂鬱症成因百百種 治療策略有賴個人化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游尚智/台北報導 圖:憂鬱症成因多樣,從心理影響生理的例子並不少見,治療上有賴個人化規劃/本報資料照 憂鬱症發病原因受到個人基因、成長經驗,以及現實生活環境壓力多重影響,在不同人身上表現出不同樣貌,因此需要有不同治療策略,部份病人可用單一藥物克服,但有些卻要加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