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糖尿病介紹

2016-03-28 16:51:39

糖尿病介紹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糖尿病:

糖尿病的英文名稱為“Diabetes Mellitus”,糖尿病是指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過高,導致神經系統病變(傷口不易癒合、感覺遲 鈍)、眼睛病變(白內障、視網膜病變、青光眼、失明)、腎臟病變(引起尿毒症)、血 管病變(腦中風、心肌梗塞、足部病變)等全身各種組織或機能出現問題的慢性疾病,主要是胰臟分泌出的胰島素不足,導致多餘的糖分進入血液中,甚至從尿液排泄出來。(吳益桂,2004;戴良全,2003;廖晏呈,2002)

糖尿病檢測標準: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所訂糖尿病正常值,空腹時血液中葡萄糖(血糖)濃度上限為 100mg/dl;國內衛生署亦下修了「前期糖尿病」標準,從原本空腹八小時血糖值110mg/dl,降為 100mg/dl。只要空腹血糖值介於101mg/dl到125mg/dl,都算是糖尿病高危險群(又稱前期糖尿病)。

  1. 糖化血色素(AIC)≧6.5% *
  2. 空腹血漿血糖≧126mg/dl **
  3.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mg/dl ***
  4. 典型的高血糖症狀或高血糖危象(hyperglycemic crisis)且隨機血漿血糖
  5.  

*檢測須符合美國糖化血紅色標準化協會認證,及糖尿病控制與合併症試驗標準

**空腹的地易危至少8小時為攝取熱量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需要依照世界衛生組織規定,口服75g葡萄糖容於300ml水之溶液。

糖尿病種類:

依據1997年美國糖尿病學會及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可將糖尿病分成以下幾類:

  1. 第一型糖尿病又稱胰島素倚賴型糖尿病,發生原因為免疫功能異常或特殊病毒感染,造成患者體內胰島素嚴重缺乏,當人體缺乏胰島素時,血液中葡萄糖濃度過高,無法被細胞組織有效轉化為能量使用,此時人體甚至會轉而將脂肪分解來產生能量,供給身體活動所需,體內脂肪代謝物-酮酸增加,容易造成酮酸毒症,患者可能會昏迷、呼吸急促,甚至死亡。此類型患者大約占所有糖尿病患的5%,多發生於年輕人及小孩身上,患者多於30歲前發病,患者必須依靠注射胰島素來治療,不過只要定時注射胰島素、小心控制日常集飲食,多可以正常生活。
  2. 第二型糖尿病又稱非胰島素倚賴型糖尿病發生原因為人體細胞組織發生胰島素阻抗,無法有效促使血液中的葡萄糖轉變 為能量使用,為了讓葡萄糖能被有效轉變為能量使用,身體分泌出更多的胰島素,卻無法達到降低血液中葡萄糖濃度效果,長此以往可能導致細胞組織的胰島素阻抗性增加。 此類型糖尿病患者大約佔所有糖尿病患的85%~90%,多發病於40歲以上的中年人,尤以飲食過量、運動不足、肥胖者居多。
  3. 妊娠性糖尿病,一般女性本無罹患糖尿病,但在懷孕時發現罹患糖尿病,分娩後身體又恢復正常, 稱為妊娠性糖尿病。
  4. 次發性糖尿病,人體發生慢性胰臟炎,或是胰臟切除、藥物、化學物質、基因異常等原因,造成胰臟遭受破壞,而使得人體無法正常代謝血液中的葡萄糖所造成的糖尿病。

好發族群:

1. 肥胖

2. 40歲以上者

3. 高血壓患者

4. 心臟病患者

5. 高血脂患者

6. 有糖尿病家族病史者

7. 孕婦(高齡產婦、家族糖尿病史、曾有生產損傷或胎兒過度成長者)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是相當錯綜複雜的全身代謝疾病,所引起的併發症可分為慢性併發症和急性併發症:

  1. 急性併發症:低血糖、酮酸中毒、高滲透性非酮性症候群
  2. 慢性併發症:腎臟病變、神經病變、足部感染、心血管病變、腦血管病變、周邊血管病變、常見眼疾

併發症預防與治療:

  1. 心血管疾病的控制
  2. 腎病變的篩檢與治療
  3. 視網膜病變的篩檢與治療
  4. 神經病變的篩檢與治療
  5. 足部照護

 

延伸閱讀

名醫會客室/二型糖尿病正在危害許多年輕家庭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圖: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陳柏蒼醫師 在過往糖尿病的認知中,大家會認為年紀大了才有可能得到第二型糖尿病。但根據《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二型糖尿病》的資料顯示,40歲以下的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其實是逐年上升的。   奇美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