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面對心臟病童

2016-03-23 17:23:56

家中有先天性心臟病童該如何面對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症狀發生,有的一出生就表現出症狀,但也有很晚才出現。有的幾乎沒有症狀,有的嚴重到心臟衰竭,缺氧性發作。先天性心臟病如未適當治療,約三分之一病童在一歲以內病故,因此須早期診斷及治療。
永和耕莘醫院心臟內科姜智殷主任表示,後天性心臟病在兒童期,早年最常見的是由感冒、鏈球菌感染引發的風濕熱及風濕性心臟病因抗生素及早治療,近年來已少發現。川崎氏病及感染性心肌炎是近年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

   姜智殷主任說,先天性心臟病嬰幼兒常是由於吸奶時嘴唇會發黑,四肢紫黑,臉色呈現藍色,亦即發紺時發現,這是由於血液中不飽和氧化血紅素的含量超過每一百毫升有3-5公克以上,從外觀就可觀察到發紫的現象。醫護人員會用高濃度氧氣給病人呼吸,如果血中氧氣濃度增加不多,那就要懷疑是發紺性的先天性心臟病所引起。最常見的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是法洛氏四重症,其他較少見的有:肺動脈瓣閉鎖、三尖瓣閉鎖、大血管轉位等先天性心臟病。非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主要是在心臟或大血管之間出現由左至右的分流,容易造成心臟衰竭,主要有:心室中膈缺損、心房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等。阻塞性心臟病,包括肺動脈瓣狹窄、主動脈瓣狹窄、主動脈窄縮等。 如疑有先天性心臟病,便應帶來醫院檢查,心雜音通常是心臟病的徵兆,可能是個人心臟異常所造成的。大部分的心雜音是良性的,事實上心臟構造並無任何異常。當發現或懷疑孩子有心雜音時,醫師常會安排做個簡單、不痛、非侵襲性的心臟超音波檢查,以診斷心雜音可能代表的意義,並評估心臟的構造和功能。家長平時應注意觀察孩子的身體狀況,例如皮膚顏色、脈搏速度、心跳強弱等,可提供醫師做診斷的參考。

   有些兒童出現心雜音,但心臟構造和血流完全正常,稱為功能性雜音,在3至7歲的兒童最常被聽到,尤其是因感冒、發燒而求醫時。事實上,隨著成長的過程,功能性雜音會愈來愈少,且通常會完全消失。心臟病童運動或病嬰吃奶時可能有呼吸急促的情形,因此進食不足,生長發育也較常人遲緩,有些會呈現全身發紫或嘴唇發紫的情形,因此體力很差,容易疲倦。

   姜智殷主任指出,先天性心臟病兒中半數都很輕微且不需任何治療,不過有大約四分之一在出生第一年內都需藥物治療或開刀。需要治療的先天性心臟病兒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是可以使用外科矯治,因此定期檢查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兒在孩童期才需開刀,但有些病人需一次以上的手術才能完全矯正。絕大多數的先天性心臟病兒多能正常生活和上學,有些嬰兒較易有咳嗽、感冒等上呼吸到感染,而且較不易好,有些則與常人無異,家長都會擔心該不該讓心臟病兒遊戲或運動。

   姜智殷主任說,運動通常分兩類:第一類是動態的運動,例如快走或游泳,這種運動較不會增加心臟的負擔。第二類是靜態的運動,例如舉重或比腕力,從事這種運動會增加心輸出及氧消耗量,但周邊血管阻力變化卻不大,對於心臟的影響和負擔較大。動態運動分三級::A(輕)、B(中)、C(重),靜態運動分為 I、II、III三度。

   而發紺性的先天性心臟病,例如法洛氏四重症,如已接受緩解手術,且体力正常,可以從事輕度的運動。如完全矯正後六個月,可從事中度的運動。其他更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或複雜開心手術的病童,只限制在輕度的運動。主動脈瓣狹窄或主動脈弓窄縮的病童,限制在輕中度運動,至於嚴重的病童則禁止任何運動。若經手術矯正,沒有症狀,且血壓正常時,在一年後可以從事任何運動。輕度肺動脈瓣狹窄,病童可以從事任何運動,中重度狹窄的則只能從事輕度運動。

  姜智殷主任強調,一般的先天性心臟病,如果心臟沒有擴大,功能沒有受到影響,可以從事各種運動,甚至是競賽項目。如果是大型的破洞或分流,則只能從事輕度的運動。川崎氏病這類後天性心臟病如果冠狀動脈正常就不須限制活動,如已有輕微異常則只能從事輕度的運動,如有較大的冠狀動脈瘤,則只能從事類似散步這類的輕度運動。心肌炎感染後3至6個月內必須完全限制運動。心肌病變的病童須限制激烈的競賽性運動。二尖瓣脫垂的病童,如果無猝死的家族史,本身也沒有症狀,可以從事各種運動。若有二尖瓣閉鎖不全,或家族中有心臟病猝死病例,則僅能從事輕度運動。這些心臟病童都必須限制競賽性運動,尤其是患有心肌缺氧或暈厥的情況更須限制在輕度運動範圍內。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

延伸閱讀

35歲壯男竟心臟衰竭 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圖:亞東醫院心臟內科張基業醫師問診照。 一般人印象中,心臟衰竭應該是常見於老年人才對,然而有越來越多案例是發生在青壯年身上,其中肥胖的族群更是一個獨立原因;醫師呼籲,高危險群的民眾,一旦出胸悶、易喘,平躺時有壓迫感,就應該盡速就醫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