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惱人的便祕與腹瀉

2016-03-23 14:38:55

惱人的便祕與腹瀉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胃腸道是一條連續的管腔,由食道一直連到直腸。將食物分解成養份以利於吸收。當食物進入胃部時即與消化液、酵素混合,然後慢慢排入小腸。當食物經過小腸時(約有6公尺長),養份經由腸壁吸收而進入血液到達全身,以供身體所需。食物到達大腸以前,養份都已被吸收只剩下廢物,經由大腸壁肌肉的收縮將這些廢物擠向直腸。大腸只由這些廢物中再吸收水份。一旦大腸肌肉收縮異常時,大便習慣就會發生變化便祕或腹瀉。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醫師表示,不同的人對所謂的正常的排便習慣差異很大,但是平均而言,每天3次或每週3次都屬正常。

便祕的定義是排便次數減少,而且糞便又硬又乾。通常是因為糞便經由大腸的速度太慢,水份被過度吸收所致。飲食習慣、生活型態、運動習慣、精神狀態、工作壓力與否都會影響排便習慣的改變。某些藥物的使用,如鐵劑、麻醉止痛劑、多種抗高血壓藥物及其他,都可引起便祕。

 王志堂醫師表示,便祕病人常有腹脹的感覺,或肛門上有壓力感,排便不易,常常是全力以赴,汗流夾背,還是解不出或意猶未盡都是常有的症狀。一旦有持續性的排便異常,就需延醫治療。

正常規律的健康飲食,每天喝大量的開水(至少6-8杯),規律的運動,有助於腸道的蠕動。當有便意時應即時如廁,一旦延誤這種腸胃道告知你的排便訊息,可能使得糞便變硬而困難排出。最佳飲食治療方式是高纖食物。

 王志堂醫師指出,纖維是食物中植物的主要成份,不易被胃腸道消化。可分為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纖維。前者在大腸被細菌消化分解,例如燕麥麩。而不溶性纖維對便祕較有用處,如小麥麩、穀物以及多種水果的皮,如蘋果、梨子。纖維可增加糞便的體積,藉著纖維的作用,糞便可保留水份,而且讓這些廢物可持續的往前移動。每天纖維的攝取量最好在30~35公克。水果、蔬菜、全穀物麵包,以及生麵團都含高纖維,嘗試著吃糙米飯,市面上也可買到一些高纖維的補充品。不要忘了同時要多喝水,要注意的是,高纖食物不能一下子就大量的攝取,腸胃道可能無法適應,而有產氣過多—腹脹的現象發生。因此逐量增加是較恰當的。經過上述食物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排便如未見改善,就得請胃腸科醫師作診治,最主要的乃是排除一些可能的大腸病變以及斟酌藥物的使用,使排便更順暢、舒服。若排出的糞便是水狀或爛泥狀一天至三天以上就是腹瀉。大部份持續1-2天,不需要任何治療可自行痊癒,但持續性的腹瀉,就可能有病變的前兆。

 王志堂醫師表示,腹瀉可引發脫水現象,對年幼的小孩及老年人是有危險性的,要儘快治療避免危及健康。

腹瀉的原因可以是暫時性的如感染,或慢性的毛病如腸道疾病。主要的原因有:(1)細菌性感染,由汙染的食物或水感染,包括沙門氏桿菌,志賀氏菌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等。(2)病毒性感染,多種病毒都會引發腹瀉。(3)食物過敏,如乳糖。(4)寄生出感染,經由食物或水、在腸道「寄居」下來。(5)藥物的反應,如抗生素,降血壓藥物,含鎂離子的制酸劑。(6)腸道疾病,如炎性大腸症。(7)機能性腸障礙,如激躁性大腸症。(8)胃部手術後,由於食物很快就經過消化道,膽囊切除後,大腸的膽汁含量增加,手術後發生的特殊狀況,某些病人也會有腹瀉的現象發生。(9)旅遊到落後地區或開發中國家,由於飲水或食物污染可能性較高,因此容易罹患所謂旅遊者腹瀉。

腹瀉可伴隨腹部絞痛、腹脹、噁心或急著欲如廁等症狀。依發生原因而有發燒或便血的可能。急性腹瀉是少於3週者,通常與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有關。而3週以上的腹瀉屬慢性,常是機能性腸障礙或其他腸病變所致。

 王志堂醫師說,當腹瀉有如下之徵候時表示已經脫水了:口渴、小便次數減少,皮膚乾燥而失彈性、倦怠感、頭暈、小便深色。年幼小孩更可見口乾,哭時無淚水,腹部、眼眶、雙頰凹陷,高燒不退,煩躁不安。如有這些異象時,意味著腹瀉是嚴重的,可能危及生命,應即到就醫。或者腹瀉超過3天、腹部有劇痛。大便有血或解黑便,都必須延醫治療。

腹瀉的治療,補充喪失的水份是唯一必要的治療。止瀉藥對細菌性或寄生蟲性感染是不必要的,反而導致病原體停留在腸道而延長腹瀉的時間,此時應給予抗生素治療。病毒性腹瀉則可能給予止瀉劑。水份可預防脫水,但不含電解質,可用肉汁、湯(含鈉離子),果汁,蔬菜汁(含鉀離子)補充。市面上一些口服電解質子溶液可適用於小孩之腹瀉。食物方面避免牛奶及其製品,油膩性食物,高纖或太甜食物,症狀改善後,可食用較清淡的食物,包括香蕉、米湯、蒸過的馬鈴薯、吐司、蘇打餅、去皮及油的烤乳雞。一旦不再腹瀉、腹痛,即可慢慢恢復正常飲食。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

延伸閱讀

預防新生兒肝膽疾病 噗噗顏色助辨識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游尚智/台北報導 新生兒肝膽疾病是一項非常棘手的問題,而且其黃金治療時間相當短促,如何及早發現把握治療時間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問題;衛福部國健署在2004年開始推展「全國性嬰兒大便辨識卡篩檢膽道閉鎖症」,開創世界之先,許多國家紛紛取經學習。不過仍有不少膽道閉鎖嬰兒未能被早期發現,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