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胰臟癌(胰臟的介紹)

2016-03-23 11:11:40

胰臟癌:容易被延誤的癌症

醫師:廖健仲 (梅約聯合診所 胃腸肝膽科)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案例:

根據媒體報導,知名民歌手黃大城,於2008年11月因胰臟癌惡化病逝,享年53歲。黃大城於2007年5月開始持續腹瀉,原以為腸胃不好,但朋友發現他一次比一次消瘦,於當年11月至醫院檢查,赫然發現胰臟癌,腫瘤約3.5公分大,但已是癌症末期。

黃大城隨後接受多次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使原本80幾公斤的他爆瘦,最後只剩下40公斤左右。由於常疼痛難耐,須靠嗎啡止痛。經過1年多的治療,最終不敵病魔,不幸辭世,留予後人無限思念與感傷。   

胰臟是一個長條形的消化器官,位在上腹部胃的後面,右側與十二指腸鄰接,左側與脾臟相鄰,分頭部、體部和尾部三部份。由於解剖上位處邊陲,以往較易被忽略,故被鄙稱為胰(夷)臟,又因其位於後腹腔,細長像一把尺,故俗稱腰尺。

胰臟是集內分泌與外分泌兩大功能於一身的器官,其中內分泌的功能主要是分泌胰島素,控制血糖,若分泌不足則產生糖尿病,分泌過多(如胰島素瘤),則可能造成低血糖,引發暈厥或休克;另外如胃泌素瘤,升糖素細胞瘤,體制素瘤…等,亦是內分泌瘤。至於外分泌的功能主要是分泌消化酵素,幫助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的消化均需靠胰液的分解,才能吸收利用。

2010年國人前十大癌症死因中,胰臟癌位居第九位,每十萬人口死亡率為6.4人,因此其非罕見的癌症。目前認為胰臟癌可能與吸煙、喝酒、高脂飲食、肥胖、咖啡、糖尿病及慢性胰臟炎有關。

胰臟癌大部分來自胰管或腺體的上皮細胞所產生的腺癌,早期因症狀不明顯,因此不易被診斷出來,常被當做是一般腸胃疾病治療。等到腫瘤漸漸變大會陸續出現上腹痛、背痛、腹瀉、脂肪便、體重減輕、黃疸等症狀。其中病人往往有持續的上腹痛,身體必須向前傾才能緩解疼痛,如果身體躺平反而疼痛加劇。如果腫瘤長在胰臟頭部,壓迫到總膽管,造成膽汁無法流到十二指腸時,就會產生黃疸,且大便會呈現灰白色。若壓迫到胰管使胰液無法順暢的流入十二指腸,便無法消化脂肪,進而產生慢性腹瀉、脂肪便及體重減輕,歌手黃大城即是以此症狀表現。

一般以抽血及腫瘤指數篩檢均無法充分早期診斷出胰臟癌。腹部超音波是目前公認最便捷的檢查工具,但由於有約三成的胰臟癌是位在體部及尾部,常受病患體型及脹氣所遮蔽而漏失某些腫瘤。此時可考慮加做腹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但若病灶太小(<1公分)仍有可能會漏失。若仍模稜兩可,則可考慮作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或內視鏡超音波(EUS),必要時亦可藉由細針穿刺術(EUS-FNA)來進行組織學採樣與診斷。

近來正子斷層攝影(PET-CT)風行,然而對胰臟癌的診斷敏感度也只有七成左右,對早期癌之診斷率更低,因此較適合用在胰臟癌術後之追踪。

胰臟癌之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然而約9成的胰臟癌發現時都已無法手術切除,尤其大於3公分以上的腫瘤,肝臟轉移率約四成,多已是癌症末期,平均存活期只剩3至7個月左右,可說是相當惡性的一種癌症。

總之,預防之道首在認知胰臟癌之危險因子與各種症候。若有持續之相關症狀,切不可輕忽而當成一般之腸胃疾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有治癒之可能。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

延伸閱讀

淺談胰臟癌(症狀與治療)

胰臟癌的治療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胰臟之所以為「胰」是國人對它的資訊甚少,並且因為位置關係,所給予的稱號。因為胰臟位於後腹腔的器官,也是消化醫學中,以往較易被忽略的一環;而其被遺忘的原因,竟是因為解剖上位處邊陲,生理功能上懵懂難解,故被鄙視名為胰(夷)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