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如何讓臥病家人得到更好的照顧

2016-03-23 10:08:25

如何讓臥病家人得到更好的照顧!

作者:臺安醫院居家護理師   黃惠貞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常聽到照顧者說 人躺在床上又不會表達哪裡不舒服,為了猜他哪裡不舒服真是傷透腦筋!長期臥床的老人由於身體機能退化及伴有慢性疾病的關係 經常出現一些症狀讓家人不知該如何是好,以下集合訪視時經常遇到的照顧問題提供參考。

 

1.『已經開冷氣了,怎麼全身冒汗,衣服也換了好幾套』,為什麼呢?

導致長期照護病患大量流汗常見的原因有:糖尿病患者因低血糖時導致大量盜汗、患有心肺方面疾病導致呼吸費力、身體作工導致大量流汗;腦中風、失智症患者經常發生大量排汗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藥物方面,部分藥物會導致流汗,例如:抗巴金森氏症藥物會有流汗的副作用,發燒時服用退燒藥也會造成大量流汗,另外長期臥床也常因氣墊床悶熱出現流汗的情形,遇到這種狀況,可先測量病患血壓、體溫是否有變化、呼吸是否用力或快速,患有糖尿病者先測量血糖、留意發生的時間是否規律。

在照護方式可選擇棉質比較吸汗的衣料,減少汗液刺激皮膚產生濕疹等皮膚問題,勤更換衣物,維持適當的室內溫度25~26度,如有就醫時,可提供醫師足夠的資訊判斷可能的原因。 

2.家中老人經常出現晚上不睡覺,到了白天一直睡的情形,不知該怎麼辦?

60~70歲的老人似乎會漸漸失去24小時的睡眠節律,發生的原因尚不明確。腦中風或失智症患者是經常遇到日夜顛倒的問題,因為控制生理時鐘節律性及睡眠中樞的腦組織發生病變或退化產生的睡眠週期混亂。疾病方面原因,如肝病、心肺疾病、腎臟病都可能因疾病本身造成嗜睡的症狀,關節炎及肌肉僵硬產生的疼痛也會影響睡眠品質。藥物方面,有些藥物例如:抗巴金森氏症藥物會導致夢魘,造成睡眠品質不良,而需利用其他時間「補眠」,抗過敏藥物也會有嗜睡的副作用;容易焦慮、躁動的病患,服用鎮靜安眠藥物及某些種類的抗憂鬱藥物,會引起整天昏昏欲睡及嗜睡的現象。

日夜顛倒的睡眠問題導致家屬與受照顧者的生活作息和社交活動受到很大的影響,如果在其他的治療方法(如改善睡眠習慣、行為治療等)效果不佳時,有些醫師相信每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內都有生理時鐘,使用安眠藥可以重新調節晚間的睡眠習慣,會使用一些安眠藥,希望在短時間內恢復老年人24小時睡眠節律,可在醫師指示下,適時短暫服用安眠藥物。使用藥物前醫師會評估病人有沒有全身性發炎或脫水的現象,也會考慮多種藥物之間的相互連帶毒性以及有無營養不良貧血等問題。曾經接觸一位住在安養院一百多歲的阿婆,睡眠型態十分特別,可以連續睡好幾天,然後又24小時清醒好幾天,眼看阿婆身形日漸消瘦,臉上的皺紋越來越多,平時照顧的護理人員也知道她的睡眠型態,便在她處於睡眠期,幫她插上鼻胃管並包上尿片,待她數天醒來後再將鼻胃管及尿布移除,才維持住阿婆的體重;有位家屬曾經問醫師,說擔心婆婆不斷處於睡眠狀態,餓了還是不醒,萬一在睡夢中痛苦的餓死怎麼辦?醫生回答「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也許他正在享受美麗的夢境。揣測老人是否很痛苦不如讓他保持身體清潔舒適,處在安全、舒適的睡眠環境中。 

3.換衣服時皮屑如雪片般落下

老年人由於皮下脂肪減少,皮膚變薄、鬆弛彈性變差,使得靜脈更明顯,加上皮脂腺分泌減少,老人皮膚顯得乾燥、脫屑,容易出現搔癢、濕疹的問題。可選擇具油性乳液於洗澡後擦拭,保濕效果較佳,避免熱水及肥皂等消毒清潔劑使用,可減少對皮膚的刺激。另外,長期臥床的老人還要特別注意壓瘡的產生,「壓瘡」顧名思義是皮膚經長期的受壓所產生的,臥床的老人經常發生在尾椎骨處,皮膚剛開始只是發紅破皮,經過大小便浸潤、活動不便加上營養不良等促發因素,家人發現時已經需要進手術室進行清創及補皮,家屬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經常性檢視全身的皮膚狀況也是很重要的。

家庭照顧者容易因為照顧時間久,生活作息甚至飲食內容大同小異而忽略身體每天的變化,當發生前述狀況時,先想想可能的原因做初步預防處理,這樣就能讓臥病家人得到較好的照顧。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

延伸閱讀

自己漂亮也讓長輩漂亮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走出北台灣,居家照顧對於許多民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社福與醫療服務;尤其是在老齡化程度相對都市要來得高出許多的非都會區,一旦家中有臥床病人,其照顧工作對於家人更是沈重的負擔。台南市立醫院護理部居家護理醫護團隊於17日舉辦「居家關懷-居家魅力雙師出擊」活動,關懷居...